內容來自YAHOO新聞

自遊主義-柏林Street Food市集

中國時報【顧旻】

承載著多元價值與文化的艾森班市場,或許就是整個柏林的縮影吧!步出市場時,天色猶亮。這半日房屋信用貸款利率年息缺錢急用哪裡汽車貸款的市場行旅,在沿途酒吧餐館的喧鬧聲中,告了一個段落。

這天踩著單車,在眾多性格迥異的酒吧、咖啡廳及餐廳間梭駛,比起走在兩旁擁擠的人行道上、忙於繞過店家兀自圈地擺設的桌椅及初識抑或舊交成群寒暄所築起人牆的行人,與汽車並肩滑行在柏油路上,總讓人放心許多。沿街熱情而爽朗的談笑聲,和杯盤器皿的碰撞聲,一同盪在柔雲滿佈的空中,迎接著乍到的旅人。越是接近Lausitzer廣場越是熱鬧,往來路人難掩欣喜地呼喊,原來大家的目的地,都是在廣場後方的偌大建築—柏林第九市場,艾森班市場。

〉〉〉〉 各國小吃齊聚一堂

艾森班市場位在十字山區的東部,即施普雷河的左岸,對岸則是盛名遠播的東邊畫廊。這座室內市場於1891年,由Hermann Blankenstein的建築團隊建成,至今已有120年的歷史,與柏林默阿比特區的Arminius市場、中央區的Acker市場,同為悠久的歷史市場。建築內部寬敞而高身兆,大跨距屋頂下的玻璃窗採光,讓空間中的磚牆和鐵桿更顯柔和。八到十二個攤位一排,留下左右兩旁攤車通行道,這裡可以容納約三百個攤位,不僅規模和攤位數量,相較其他市集大得許多,也是十字山堡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寫著週間市集時間的白色橫幅布條,垂掛在建築正中央;而懸吊柱間的盞盞燈泡,在群眾臉上灑落暖烘橙光。隨著人潮邁開步伐,不見傳統市場的肉販、魚販,或是陳列時令蔬果的攤位,反倒是一攤接著一攤,用各國語言寫成招牌的特色小吃。不論是忙著備餐的老闆,還是攤棚下殷盼的人客,所見皆是來自不同國家的面容,此處的德意志的風情,頓時被包著日式燒餅(Oyaki)的師傅拋在後頭、被裹著春捲的德國女孩,悄悄地塞進內餡中。食物的氣味溢散整個第九市場,目光的挪移靜候聽令於嗅覺,眾多人專注於扭頭掃視四周,直到與你正面衝突(肢體接觸)後,才不好意思地打聲招呼。各國小吃攤齊聚的光景,正是在每周四傍晚登場的,柏林第九市場Street Food市集。

〉〉〉桃園小額借款身分證汽車貸款銀行借款條件〉 轉角撞見台式美食

悉心煎著剛包好的義式麵餃(Panzerotto),低頭翻弄食材的短鬍子老闆;將各種新鮮乾酪、燻羊肉片、橄欖和麵包擺盤,熱情招呼人客的夫婦;在煎鍋攪和著麵條,同時留意水煎包起鍋時間、手腳俐落的亞裔女廚師;忙著將炒熟餡料捲入餅皮並佐以各種香料、對越南煎餅(Banh Xeo)有著極大熱忱的德國女生;調理著鷹嘴豆泥(Hoummus)、米飯、茄子及豆類拌成的沙拉、有著和藹笑容的土耳其媽媽;他們都將尚在地的氣味,打包給每個到訪的思鄉之人,或是誤闖街食市場的旅人。在他鄉遇見任何熟知的事物,都讓人感到驚喜不已,同時也牽引出情感脈絡中的種種光景。在轉角處撞見,寫著「台式美食Bao Kitchen」的招牌、和攤位前的兩路縱隊時,彷如置身台灣街頭般的親切,鄉愁也絮繞心頭。顧著攤位的是幾個德國青年,站在高疊蒸籠的後頭,他們熟練地將滷肉、酸菜、花生粉和香菜,放進剛炊好的刈包中,再小心地遞給期待已久的人客;至此實在讓人好奇,口味的道地與否,但在聽到滿足的讚嘆聲頻傳後,便知道這位熱愛美食、台德混血的老闆Tomas Klemann,已經成功帶著台灣刈包挺進柏林。自知難與饕客們的意志力相抗衡,趁飢餓感強襲前果斷轉往下一攤。藉由在街食市集品嚐小吃的方式,認識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相對花費低、且種類多樣;然而,因飲食習慣的差異、為迎合在地口味,而改變傳統烹調手法等,會影響著人們對食物第一印象、或是深覺熟悉的氣味不再。移動間不難發現,在大快朵頤各國美食之餘,仍有少部份的人看似錯愕、面有難色地盯著手中的食物。如那位頭髮灰白、身材精壯的德國爸爸,正茫然地望著盤中、吃剩的小籠包,不時搖頭輕喟;此刻我全然明白他的感受,因為我也同樣捧著一盤過鹹、充滿烏黑餡料的小籠包。

〉〉〉〉 躲避外敵交流資訊

柏林這座飲食文化多元的移民城市,而每週的街食市集,正反映了她部份、各文化兼容並蓄的面貌。第九市場平時供應著,新鮮的在地蔬果魚肉、麵包乾酪等;每到了周四傍晚,則提供對街食創作有著豐沛熱忱的人,一個盡情發揮的舞台。街食網站上頭這麼寫到,美食評論家Ursula Heinzelmann對街頭小吃的看法:「街食之於傳統的餐館,好比美食部落客之於傳統出版業,它是一種新的飲食形態,而且是以民主的形式呈現。」有別於傳統餐館,街食攤販往往沒有雄厚的資本支持,然而更能放手、去實踐自身對飲食的理念,而大眾也能有更多的飲食選擇。

第九市場近百年的歷史、也面臨各種困境,對在地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二戰期間,人們將市場的玻璃塗黑,躲避外敵;戰後這裡成了由寡婦經營黑市,人們於此交換各種資訊。70年代末期,現代超市興起,傳統市場逐漸式微,艾森班市場的小販因此大量出走。直至2009年後,當地居民決心重整地方的市場,聚集對土地、人、動物、環境友善的小販,欲重新創造在地價值,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提倡可信賴、透明、有機的消費形態。除了街食市集外,也有各種討論城市、農業、生態多樣性、環境等的計劃活動,對於現行飲食文化、糧食供應模式進行反思。因為Street Food市集,來到第九市場。前者試著重新詮釋街頭食物的價值,而後者則提供了思辨及理念實踐的空間。同樣承載著多元價值與文化的艾森班市場,或許就是整個柏林的縮影吧!步出市場時,天色猶亮。這半日的市場行旅,在沿途酒吧餐館的喧鬧聲中,告了一個段落。



新聞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自遊主義-柏林street-food市集-215004304.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anci4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